這個字一針見血
大企業轉型幾乎注定失敗
在多數大型企業裡,最昂貴的不是辦公室租金,也不是高層薪水。最大的浪費用一個字形容:瞎忙
大企業最昂貴的日常
無效會議
員工日復一日被拉進會議,最寶貴的人力被消耗在政治與流程上
雜務報表
被迫寫報表、處理雜務,真正創造價值的工作被擠壓在角落
盲目反應
沒有共識、沒有目標,員工只能盲目地反應指令
這種忙碌就像企業文化中的霧霾,掩蓋了方向的偏差,讓大家以為「在動」就等於「在前進」。
「忙」的真相
「忙」的另一面,是缺乏思考。理性地看,忙本身不產生價值,它只是運算單位的堆疊。
要破解這種文化,先得承認它存在,再勇於測量。這也是設計「瞎忙指數」的起點——唯有量化,才能看清現實。
測量你的瞎忙指數
四個簡單問題,每題25分,滿分代表組織完美,分數越低越瞎忙:
1
共識目標
你的組織有一個所有人都認同且能清楚描述的共識目標嗎?
2
專案管理
你的組織有專案管理系統,讓所有成員可高效理解專案內容與進度嗎?
3
任務連結
你現在執行的任務跟組織共識目標有清楚的連結嗎?
4
協作互信
你理解其他成員的任務與目標,有高度互信,並知道如何有效協作嗎?
為什麼要測量?
沒數據就難以具體理解,也就糊在一起。很多組織把「感覺」當成「狀況」,領導者自以為掌握全局,實際上是管理一場幻覺。
指標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,卻能戳破幻覺的泡泡。當你看著自己給的分數,驚訝地發現「我們真的這麼瞎忙」時,就會問:為什麼會陷入這種局面?
人治:企業文化的深層病灶
1
2
3
4
1
權力距離
2
組織政治
3
情緒決策
4
服從文化
「人治」是瞎忙的根源。當權力距離過大,組織政治變成比效率更高的優先順序,決策依附於情緒而非數據,整個企業就像在走鋼索。
成功的詛咒
沒成功前,你的道理都是屁;成功之後,你的屁都是道理。
這種文化把服從當效率,短期看似很有權威,長期卻泥足深陷。「成功的詛咒」與「國王的新衣」效應,讓曾經成功的直覺被神聖化,組織失去質疑思辨與更新的肌肉。
東西方企業的差距
東方企業
人治文化根深蒂固
權力距離過大
缺乏質疑思辨
創新與效率受限
西方企業
人才密度管理
OKR目標同調
專案工具應用
透明化協作
理性與誠實本是治理的鋼筋,但在錯誤文化裡常被當作多餘配件。這解釋了為什麼東方企業在創新與效率上難與西方匹敵。
西方的補救方案
人才密度
提高團隊整體能力水準
OKR同調
所有人對齊方向目標
專案工具
透明進度管理系統
十倍效率
用1/10人力完成同等目標
當所有人對齊方向、透明進度,協作和生產力就能拉出十倍差距。想想矽谷頂尖企業跟亞洲企業的生產力差距。
工具的局限性
這一套看似有解答,卻依然有上限。OKR在錯誤文化裡容易被KPI化、站會變站著念稿、專案工具變高級待辦清單,結果「形式大於實質」。
重點不是你用什麼,而是你捨棄了什麼;不是你如何衡量,而是你是否願意被衡量。
多數企業最大的問題,是根本不願意去面對問題。房間裡的大象都在瘋狂地跳舞,多數人都看得到,全噤聲不說話。
領導者的成功詛咒
權力核心
創造瞎忙文化的人往往就是權力核心本身
失去檢討
成功讓他們失去自我檢討的能力
國王新衣
沒人敢講真話,有權力者以為掌握真理
創新停滯
組織失去持續優化與破壞式創新的勇氣
AI:突破人治的新槓桿
AI科技將從決策核心一路到所有成員的協作全面賦能,把「人治」壓縮成「智治」。想像決策品質大幅提升、會議減少政治與空話、專案有超級PM管理。
決策賦能
AI提升決策品質,減少情緒化判斷
高效會議
減少政治與空話,專注實質內容
超級管理
AI擔任專案管理,提醒驗證推進
新型企業的優勢
10x
效率提升
協作效率與生產力提高十倍
1/10
人力需求
用更少人力創造更大影響力
100%
目標同調
所有人高度同調於組織目標
這種「超級助理」型的AI不僅記錄,還能建議、推進、提醒、驗證。當技術把「證明」的成本壓低,傳統企業的尷尬處境就會浮現。
資本流向高效率組織
資本主義的本質,就是資源逐漸移向更有效率與更有生產力的組織。投資人不看誰喊得響,而看誰把「忙」轉成更高的「成果/人」與「現金流/人」比值。
傳統企業
中華電信 vs Starlink
紙本報社 vs 雲端平台
傳統車企 vs 特斯拉
效率差距
邏輯簡單而清楚,效率與生產力的差距一目了然。資本自然偏好高效率、高人才密度、AI賦能的新物種。
擺脫瞎忙文化
最後,問問自己那四個問題,衡量瞎忙指數,理解現況,思考自己是否正在對的位置上發展?
01
第一性原理
拆解問題本質
02
多元思維
建立思考框架
03
AI賦能
壓低證明成本
04
文化固化
用文化固化行為
冷靜看看周遭,你看到的是高度效率組織,還是一群瞎忙的人?
分享這篇文章,讓更多人認識瞎忙的真相!